RSS

Fablife-田中浩也

12 Dec

fab_cover_0515out

Fablife,數位製造的未來
以往製造分成傳統工藝製造以及工廠式製造,通常一般人都不懂製造背後的機具與原理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昂貴巨大的機具逐漸變成桌上型個人可攜帶的機具,同時開發環境也越來越平易近人
只要有電腦用些開源的軟體就可以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商品

其中數位製造象徵著”0,1的電腦位元世界”連接生活中”摸得著看得見的原子世界”
舉很夯3D列印為例,主要有3D掃瞄機與3D列印機,可以將現實世界的物品轉換為電腦3D圖也可以從3D圖列印出現實生活用品

Fab 取自於fabrication(製造) fabulous(開心的)這兩字,像是個工廠結合咖啡廳的概念
人性本生就有著創作創造的本能與天賦,但是以往專業分工抹煞人類天生的多元性
而數位製造時代的來臨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奔放的展現自我的創意

但是雖然機具變小變便宜了,一台好一些的家庭號3D列印機還是要5、6萬(OS:交大圖書館的是1.5W的等級,所以品質呵呵)
而且一個人作很孤單,所以就有了Fablab這樣的組織產生,建立一個開放的機具工作室與交流的場所
激盪跨領域的火花,崇尚DIWO(Do it with others),世界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交流會,台灣之前也有辦過幾場

一開始Fablab是由MIT所推動,主要在開發中國家或是落後的貧民區設立
希望讓居民可以動手解決社區問題以及發展教育等理由成立,後來發現效果驚人
可以高度連結社區凝聚力與提供孩童良好的學習環境,世界各地紛紛成立類似的組織

其中有個概念就是適切生產,在適當的時機生產適當的量,這樣的理念十分適合落實在社區經營的Fablab當中,解決當地自我的問題

世界各地的fablab都有著類似的機具,像是3D列印機、CNC、雷射切割等等,但是用途卻大大不同
有的發展建築、有的發展木工、有的則是編織或是研究能源等等
因應不同環境需求就產生不同的發展,這也是fablab兩大特點-在地化與多元性

另外作者有到MIT修一堂課叫做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課堂中就教授各種製造方法
領域包含了產品設計相關的繪圖、建模,材料相關的塑模、材料混合,資訊電機相關的coding、通訊
雖然每個領域都淺嘗則止但一學期下來就有了快速開發產品的基本能力
讓同學不斷嘗試最後成果發表,作者提到他一個禮拜都要花上四五十個小時動手實驗和其他修課生交換想法

台灣目前有四間Fablab,新竹的據說在今年年底有機會開張(維創工坊所設立,目前在清大育成中心)十分的期待

 
Leave a comment

Posted by on December 12, 2014 in 讀後感想, 數位製造

 

Leave a comment